粮价"高烧"未退传导效应恐现
随着美国天气炒作的结束和中国秋粮有望“九连增”,粮价上涨的动能明显减弱。近期,国际粮价震荡回落,但仍然维持在历史高位。
“现在的国际粮食形势非常令人担忧,但还没有到危机。”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接受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采访时说,要避免限制出口、盲目补贴和进口,导致进一步的恐慌和危机的发生。
樊胜根认为,美国干旱是导致这次国际粮价上涨的原因,长期因素则包括美国的生物能源政策、人口的持续增长、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和饮食结构转变。粮价上涨对贫困人口的影响更大,将导致贫困人口食品消费减少和饮食质量下降。
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《2012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》报告称,即使高粮价不一定直接导致人口的热量总摄入量出现下降,但高粮价仍可能带来其它负面影响,如膳食质量下降,医疗和教育等其它基本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。
根据上述报告的数据,2010至2012年间,全球长期营养不足人口接近8.7亿,其中多数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,估计共有约8.5亿人,也就是人口中近15%的人处于营养不足状态。
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引发了各国关切。据了解,俄罗斯将从10月23日起实施粮食干预措施,政府要求在实施粮食干预政策的过程中,决不允许出现投机行为,严禁将国家储备粮用于出口。
对于中国所受的影响,记者采访到的专家普遍用“有限”来形容。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告诉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,国际粮价的上涨对国内小麦、水稻等品种“影响有限”,主要是国内自给率比较高,同时有大量的储备进行调控,基本供给是有保障的;只有大豆对外依存度达到70%至80%,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比较大。
“中国近十年来粮食连年增产,国家粮食安全状况得到改善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,但在高成本推动下粮价不断上涨,中低收入“脆弱人群”面临的问题突出,特别是中国农民的平均蛋白摄入量不及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,因此今后更应重视“全民粮食安全”。
警惕 粮价传导效应或发酵
今年中国的CPI水平有望保持在2.7%左右,今后需密切关注农业和农产品价格以及输入型通胀对CPI的影响——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表达的观点。
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显示,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1.9%,处于2010年以来的低位。而值得关注的是,在猪肉价格持续回落的情况下,7至9月份粮油价格持续上涨,其中9月粮食价格上涨3.7%,油脂价格上涨4.1%,成为推动CPI的重要因素。
另据生意社近日发布的大宗商品经济数据报告,2012年第三季度农副产品的上涨面超过80%,其中豆粕价格涨幅达到23%,小麦、大豆、菜籽油、大豆油、玉米、早籼稻也均出现上涨。
虽然近期国内外粮油价格有所回落,但随着四季度农产品消费旺季的到来,粮价传导的可能性增大。以食用油为例,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谭谟晓认为,后市来看,一方面国内大豆、花生等原料价格上涨预期较强,食用油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压力依然较大;另一方面,目前正处食用油消费旺季,近年来食用油市场需求一直稳中有增,后续“元旦”“春节”等节日因素也将大幅提高食用油需求量,食用油价格仍有涨价可能。
此外,联合国粮农组织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,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平稳之后,9月食品价格指数较8月份水平小幅上涨1.4%,其中谷物价格增势较缓,而肉类价格强劲上涨。用粮耗型饲料的养猪业和养禽业的价格比8月份分别增长了6%和2%,显示粮价上涨对下游肉类产品的影响逐步显现。
不过,由于国内需求低迷,中国的肉类价格迟迟未见起色。数据显示猪肉价格10月份以来仍在持续下跌,明显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。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告诉记者,由于当前供大于求,养殖户很难转移原料成本。7月中旬以来,饲料价格累计上涨了15%,而猪肉价格只上涨了5%,上涨的成本主要由饲料厂和养殖企业承担。
与去年的行情不同,去年5至9月国内饲料价格也出现上涨,而猪肉价格同样大幅上涨。冯永辉说,如果粮食和饲料价格持续上涨,导致养殖户持续亏损并且开始淘汰母猪,使供需关系发生转变,猪肉价格就有可能真正反弹。
樊胜根认为,大豆、玉米价格上涨肯定会传导到中国,导致中国猪肉价格的上涨,但这不见得是坏事,涨价有利于提高国内的生产积极性。